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翻译·中国 | 人物专访:资深翻译家赵慧先

发布日期:2023-06-14 发布人:中译公司

  2023年春天,恰逢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五十周年华诞,值此良时,中译公司特别推出“翻译·中国 | 人物专访”栏目,盛邀翻译大家笑谈翻译往事,探讨翻译精神,指点翻译前景,与中译公司一起奖掖后进,携手促进当代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兴旺。

  本期人物,资深翻译家赵慧先。

人物介绍

  •  赵慧先,女,1934年8月出生,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擅长英语,副编审。

  •  1955-1960年,在中华全国科普协会编辑《科普资料》。

  •  1965-1977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任英语专业教师。在中央电台对外广播部欧美部为英语节目编译新闻节目及时事述评、国内建设成就等专稿(中译英)。

  •  1977年起,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从事翻译及编辑工作。

  •  1979年,亚太经社会35届会议期间任中文翻译组组长。

  •  1980年,作为出版局版权问题专家小组成员兼翻译出访英国及德国考察学习版权问题。

  •  1984年起,主要负责书稿的编审工作。

  •  1986-1990年,合编并担任《英汉经济综合词典》责任编辑;编写《21世纪英汉经济实用词典》初稿及部分附录;担任《联合国纪事》季刊的责任编辑。

  •  2006年9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中译公司

赵慧先

编辑

  中译公司:赵老师,您好。您从1955年开始在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从事编辑工作,您主要编辑哪些方面的稿件?

  赵慧先:1955年冬,我开始在中华全国科普协会的秘书处工作,主要是对日常的文件草拟、准备及会议记录进行整理,这使我在归纳、综合、摘要、修辞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政策、理论水平方面有了提高。

  1957年,我被调到协会宣传部《科学技术推广资料》编辑组做编辑工作。这是为科学普及工作提供通俗讲稿及宣传资料的公开刊物,每期15万字左右,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四个部分。我首先负责编辑医药卫生方面的稿件,在这段时间里,我自学了医药方面的必要基础知识。后来,我负责编辑机械方面的稿件,面对新的领域,我便结合业务需要自学了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协会宣传部工作期间,我每月要编辑加工四万字左右的稿件,从选题、选材、组稿、文字加工和版面设计(包括排版式、选字体、配插图、定制版尺寸及补白)都由我独立完成。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共编了约96万多字的稿件。1960年,我有幸作为记者参加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锻造现场会议并组稿。在全国科普协会工作期间,我被评为协会的先进工作者。

  中译公司:您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英语系,也是广院的第一批英语专业学生,能否请您回忆一下这段经历?

  赵慧先:为了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水平,1960年夏,我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学习了中国文学史、广播新闻史、汉语语言学、广播技术及英语等基础课。

  1961年夏,学院为了培养电台驻外记者而成立了英语班,从新闻系抽调基础扎实、英语较好的学生到该班学习英语专业,由于我从小学开始学英语,英语基础还不错,加上看书比较多,眼界比较开阔,我便有幸成为被抽调的13人之一,并任班长一职。

  在校学习期间,学院的不定期刊物《阅读与写作》选登了我的习作文章“最幸福的时刻”,我被评为广播学院的三好学生。毕业后,学校计划培养英语播音员,我留校辅助外国专家工作,并兼任英语专业课教师。

  翻译

  中译公司:您是在什么情况下调入当时的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处,即现在的中译公司的呢?当时,您的翻译工作主要是侧重在口译或笔译哪个方面?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

  赵慧先: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的课程都停了,当时恰逢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处成立,我们系有翻译才能的人可以去试试,后来我翻译的稿子得到了认可,就这样通过了试用期,留在了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处。

  当时我的翻译工作主要是侧重笔译,口译也会偶有涉猎。笔译方面,我主要翻译联合国大会文件、安理会文件、贸发会议文件、大会发言等。稿件以手写为主,审校完成后打印出来寄到联合国。我曾参加公司公开出版的《争取世界生存》(即勃兰特委员会的报告)一书的翻译;业余翻译了"希腊共和国宪法",收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编的《欧洲共同体各国宪法》一书,约5万字;与另一位译者合译了英国作家狄更斯未完成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一书。

  口译方面,1980年11月,英国培格曼出版社社长来访时,在同出版局洽谈该社拟出版《邓小平言论集》及《周恩来文集》的有关事宜时,我临时充任口译;1981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司司长来访时,版权处借调我去为版权专题讨论会担任口译。

  联合国的文件大多是会议、报告等,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格,随着翻译量的积累,就会掌握了这类文件的翻译规律,这也是熟能生巧的事。

中译培训

赵慧先(左坐三)在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处工作时留影

  中译公司:1979年,您在亚太经社会35届会议期间任中文翻译组组长,当时中文翻译组主要负责哪些工作?您做了哪些准备?

  赵慧先:1979年1月-3月,奉公司派遣,我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总部从事第35届会议的会前及会期文件的翻译工作,并充任国内派出的翻译小组组长。我接到这个任务后,提前两个月带队去泰国,在那里做理事会上一年度综合报告的翻译工作,翻译完成后印出来发给中国的代表团成员。会议在马尼拉举行,整个会议的翻译工作由我们来完成,会场上的同声传译另有人负责,有些稿子的补充文件需要我们翻译和修改,两个月时间。

  中译公司:1980年,您以出版工作者协会版权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的身份应邀赴英国、德国学习版权法相关知识,当时版权法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全新的领域,对此您都做了哪些准备?

  赵慧先:我从1979年开始接触版权法,最初是参加出版局组织的版权研究小组的脱产学习,后来是自己抽空学,并参加出版局主办的英国、美国、教科文组织等版权专家的短期版权讲座。我先后研读了“世界版权公约”、“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国际著作权公约》《苏联版权法基础》《美国新版权法》《日本著作权法问答》等资料及小册子,还研究了我国解放前从满清政府以来有关出版及著作权的立法与施行细则的情况、解放后我国保障出版物著作权暂行规定、我国台湾现行的出版法、著作权法及其施行细则等材料。

  我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法”(草案)初稿,由出版局的起草小组分工,由我和另一人就第三章“著作权”部分拟出第一稿打印成文,由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讨论修改后上报,后已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草案),我还参加过最初几次修改该草案的讨论。

  1980年9月-10月下旬,我以出版工作者协会版权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的身份应邀赴英国、德国就该两国版权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考察,学习了版权法的相关知识,并为随行人员做了翻译工作。

编审

  中译公司:除了翻译工作,您还从事了编审工作,能讲一讲这段经历吗?

  赵慧先:1977-1980年,我主要负责编审各大学翻译的联合国大会逐字记录和安理会摘要记录等文件。经我审读的稿件涉及面颇广,上至外层空间,下到海床洋底,还有裁军、原子能、细菌、生物武器、中东问题、纳米比亚问题、南非种族主义、非殖民化问题、南罗得西亚问题、巴勒斯坦问题、最不发达国家问题等,议程项目讨论的记录及决议决定等。

  1979年4月,为《翻译通讯》撰写了"亚太经社会简介"一文。1978年初,参与了公司编辑出版的《联合国及有关组织机构译名手册》的部分编辑工作,撰写了该书附录—“联合国文件的编号”。

  1980-1987年,我主要从事书刊的编审工作,如:参与公司出版的《美国人谈美国》一书、审读原书《 Working 》及选材;与其他三人合编了《英汉经济综合词典》,并担任责任编辑;负责《联合国纪事》季刊的责任编辑工作,每期15万字左右。

  1990年6月-10月,受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聘请担任中文科的审校,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法委员会的届会文件作翻泽及审校工作。这一任务对我的压力不小,赴任前我认真地翻阅了以往各届国际法委员会文件,熟悉其背景情况,积累有关的专业词条及用语。由于事先准备较充分,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过这一次业务实践,自己在国际法方面译稿的审校工作由生疏到熟悉,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中译翻译

1990年9月19日,赵慧先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工作时留影

  中译公司:作为老一辈中译人,您对公司有什么期许和想说的话?对于中译精神的传承,能否给年轻一代的翻译工作者一些寄语?

  赵慧先: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科技发展很快,虽然机器翻译正迅速发展,但还是需要人的加工,需要人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年轻一代的翻译工作者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专题新闻:

·翻译·中国 | 中译公司大事记(1997-2002)        

·翻译·中国 | 人物专访:资深翻译家严修莹       

·翻译·中国 | 人物专访:资深翻译家张造勋        

·翻译·中国 中译公司大事记(1991-1996)        

·翻译·中国 人物专访:资深翻译家贾瀚铭